“中央一号文件”再提“增单产”,钾肥行业有望迎来重大利好!
发布时间:2024年2月6日 10:34浏览:400
2月3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再次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列为首要工作重点,指出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业内人士指出: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目标重点是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对于粮食增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这两年我国粮食产量增速放缓,进口量占产量的比重均超过20%。粮食增产的核心是化肥和种子,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快速提高产量的最重要路径为施用化肥,特别是钾肥作为三大化肥中唯一稀缺且依赖进口的肥料,对于提高粮食单产、稳住粮食供应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现阶段,落实“减氮、控磷、增钾”的科学施肥的方式也成为粮食增产增收的关键。
2月4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祝卫东回应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中表示,“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要把抓好粮食生产保供作为重点,明确了稳面积、增单产的主攻方向。”
有关专家分析,我国耕地面积有限、耕地质量下降,想要通过扩大种粮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的难度非常大,因此,粮食增产的路径转移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
据公开数据显示,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是粮食增产的核心,对粮食生产保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钾肥,是氮磷钾三大化肥中唯一不能自给且需要大量进口的肥料,重要性不言而喻,增加钾肥施用可以提高粮食单产、提升作物品质,促进粮食作物的增产增收。因此,要想实现粮食的增产提效,我国钾肥的需求量提升是大势所趋。然而全球钾肥市场面临更紧张的供需格局,钾肥价格上涨将是必然趋势。
钾肥是三大肥料中最为稀缺、垄断集中度最高的化肥品种,呈现生产供应与消费需求区域严重分离的特征。主要出口国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加拿大,这三个国家就拥有了超过70%的钾肥出口量,其他30%分布在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和约旦、中国、德国等少数几个国家。
全球钾肥主要进口需求国一般集中在巴西、中国、印度、美国等农业大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农业国家,其中,仅中国拥有800-900万吨钾肥产能,但解决国内需求仍长期依赖50%以上的进口量,除此外,这些钾肥需求国家基本不具备规模化自产钾肥能力。因此,全球钾肥供应受到国际贸易供应链破坏影响应是最大的。
全球钾肥供应处在短缺周期,相当一段时间内该局面不会改变。
近年来国际寡头供应商无新增规模化产能资本投入,短期内不会增加新的钾肥供给,加拿大最大钾肥供应商Nutrien此前甚至已表示无限期暂停新增产能扩产计划。俄罗斯、白俄罗斯受到贸易制裁等因素影响,钾肥出口运输供应链仍持续受限,虽在去年通过替代路线绕行,但运输成本也大幅提高;同时,贸易制裁也让其原本规划的新增产能投资计划无限期搁置。钾肥行业新进入者中,矿业巨头BHP在加拿大Janson矿新建435万吨产能预计最快也要到2026年才能建完投用,且成本居高,凸显老挝这样的新兴产区因中国企业亚钾国际、东方铁塔新增产能释放的重要性,目前两家合计产能在200-250万吨左右且产能持续提升,对于长期有效助推我国粮食单产增加,作用明显。
还有专家分析,全球各地区冲突频发,俄乌冲突预计短期内无法结束,因红海事件的催化,钾肥供应商以色列钾肥ICL、约旦钾肥APC均在红海沿岸,合计产能约有650万吨(占全球钾肥产能约7%),欧洲的德钾、俄钾、白俄钾出口运输也要受红海冲突影响绕道好望角。近期以往使用苏伊士运河航线的运输成本加速上涨。从目前愈演愈烈的地区局势看,普遍担心红海事件长期化,持续绕行造成运力短缺,也将推高全球其他航线的航运成本。
因此,在红海危机等冲突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全球供应链越发受到削弱,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重大溢出效应,推高了国际化肥贸易的到岸价格,全球钾肥价格上涨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应对该趋势有清醒认识,加大对于海外中资钾肥企业的支持力度。